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思
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思1自己教学语文30年,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,总之,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。我觉得教语文,学养是第一位的,技术是第二位的。只从“术”的方面去研究,不从“学”的方面去积淀,是舍本逐末。你要教学生读,你首先要会读、多读,有深刻的读书感悟;你要教学生写,你首先要爱写、能写,有独到的写作体验;你要教学生说,你首先要勤说、善说,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;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,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。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。
我们教师不是诗人,但要有诗人的气质;教师不是演员,但要有演员的才能;教师不是哲人,但要有哲人的思考;教师不是将军,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。一笔好字,一口标准的普通话,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,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,所有这些,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。
有的老师上课,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、步骤、环节,先干什么,再干什么,后干什么,甚至几分几秒都有“科学”的设定。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,教学的本真。我上课心中有路数,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。学生一举手一投足,一颦一笑,一仰一俯,一眨眼一皱眉,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。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,教为学服务,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。上课时要做到:眼里有学生,心里有学生,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。
另外与时俱进,莫被“传统”束缚头脑; ……此处隐藏1918个字……参考书》本来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,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“教参”,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,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,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,我也只是照“教参”宣科。如第六册郑振铎的《海燕》课后练习中有一题目:作者在写海燕之前为什么描述家乡春天的小燕子?我想“描述家乡春天的小燕子”这一部分是作者在海轮上看到海燕,勾起了他的缕缕的乡愁,使他自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春燕。按常规的思路,这一部分应该施在写“海燕”之后写,但文章开篇就写家乡的燕子,说明作者对家乡、祖国有浓浓的思念之情,另外,也显示文章构思新颖,手法独特。可打开教参一看,参考答案是12字:“联想,引起轻烟似的缕缕乡愁。”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,怎么会这样回答?我想这个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“擦边球”,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,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,只能把“参考书”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“参考”了。还有像《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》《晋祠》等不少课文,在分析段落层次时,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“教参”的说法存在着差异,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“教参”、超越“教参”,要么原原本本地把“教参”的答案抄在黑板上,要么只能签名稀里糊涂,蒙混过关,让学生去自由理解。
总之,我在语文教学中,不敢超越课堂,不敢超越课本,不敢超越“教参”。
我常常问自己:我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去了吗?我跟上时代节拍了吗?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,我是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,还是扼杀了无数学生的聪明才智?我内心充满困惑。
我希望我的同行们不要存在类似我这样的困惑,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。只有学会超越,才能发展自我;只有学会超越,才能使学生发展;只有学会超越,教育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。